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网络时代数字遗产如何安放? 正文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网络时代数字遗产如何安放?

来源:铭廷快讯网编辑:休闲时间:2024-03-29 08:03:51

原标题:“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网络时代数字遗产如何安放?

东方网记者赵铭1月31日报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边放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小时。束红山茶时代数字即时通信类app使用时间最长,网络废土虫主占比13.7%。遗产这就意味着,何安每天每个人都会有大量的边放信息留存在网络上。而当我们去世之后,束红山茶时代数字留下的网络这些痕迹会被如何处理,则成为一个问题。遗产

近日,何安有网友发现,边放豆瓣App 7.0版本上线了“悼念逝者”的束红山茶时代数字功能。当打开已故用户的网络主页时,页面上方会显示“用户已故,遗产此账号已被锁定保护”的何安说明,同时该用户头像下方会出现送花功能,点击花朵标志,就可为已故用户送上一朵山茶花。

豆瓣网友对该新功能的评价整体偏好,认为这一功能”有人情味“,不过也有网友提出异议,表示,应该给用户自己选择是废土虫主否公开的权利。

“山茶花之念”

事实上,本次更新的悼念逝者功能不是第一次在豆瓣出现。2012年,豆瓣用户mansan就创建了“豆瓣公墓”小组,记录已经故去的豆友。人们可以在小组中给逝者写贴纪念,标记他们的生卒年月,留下他们曾经存在的痕迹。

豆友主动悼念公开已知过世友邻的现象也一直存在,例如2017年离世的摄影师、作家、诗人任航,于2017年1月4日发布了他在豆瓣主页留下的最后一首诗《爱情》,评论区内,许多豆友排队留言“RIP(Rest in peace)”,进行悼念。

“新版悼念功能的上线,也是出于对豆友们‘生命已逝,艺术不朽’理念的认同,而自然酝酿出的产品。”豆瓣产品团队告诉记者,收集用户去世信息并锁定保护账号这件事其实已经默默运行很久了。这次之所以公示用户的已故状态,一是认为可以让更多已故用户的亲友知道豆瓣提供这样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豆瓣7.0版本新上线的“给他人送出小动作”的互动功能,“对这些不会再被登录的账号,我们希望有更尊重个体、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做法,因而定制了‘悼念’这个特殊动作。”

之所以将花种设置为山茶花,是源于诗人戴望舒为萧红所写的一首悼亡诗《萧红墓畔口占》,诗中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而献花时弹出的文案“你在他/她头边放了一束山茶”也采用了诗中的典故“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豆瓣产品团队表示,为已故豆友送上一束山茶花,也意味着“在时空这一端,始终有人惦念。”

社交平台纪念账号:一种新的记忆延续方式

豆瓣之外,给逝者账号设置保护、纪念功能的现象,其实也已经存在于多个社交平台。

2009年,Facebook推出“纪念账号”功能,可由已故网友的亲友向FACEBOOK申请把账号变更为纪念账号,但只能浏览,不能登录。2015年,Facebook又宣布,用户可以选择在死后删除账号,或指定代理人在自己去世后管理自己的账号。

2019年,Twitter曾宣布对6个月内没有任何登录记录的账号逐步删除,但很多人表示反对。因为很多“不活跃”的用户已离开人世,此举无异于将这些逝者账号完全删除掉。Twitter事后发布声明致歉,声称将会暂停删除账户。

国内,微博成为了许多网友主动纪念去世博主的平台,许多逝者的微博评论区总是聚集着很多前来悼念的网友。但同时,微博也经常会出现逝者账号疑似被盗、突然更新的情况。

2020年9月,微博客服在平台上声明,为了完善平台服务,保障用户权益,保护逝者隐私,防止逝者账号被盗,站方将对逝者账号设置保护状态。如有被盗,微博确认信息后可对账号内容保护并为其恢复还原个人信息,并设置保护状态。

2020年12月,Bilibili宣布,“自今日起,对于不幸离开人世的B站用户,我们将在取得其直系亲属确认和同意后,将其账号列为“纪念账号”并加以保护,以纪念他们和我们曾经存在于同一个世界,曾经看过同样的风景,为同样的事物欣喜或悲伤。”

有网友在B站发布公告之后写道:“《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将账号设置为纪念账号从另一个角度是生命的延续和继承。它以另一种方式帮助我们记住了曾经的那个‘他’,或许这也是这个快速发展时代我们能留住的一点微光吧。”

2021年1月,B站UP主墨茶离世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1月23日,B站在和当地政府联系确认其已离世之后,取得家属同意,将账号列为纪念账号。并表示:“UP主账号中的充电和直播打赏收入,也会在取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全额返回给大家。”

数字遗产如何处理,仍有争议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平台的这些做法。也有网友提出,在不经逝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账号锁定认证,表面上是在保护逝者,实际上变相地暴露了其隐私。

因此,对于逝者来说,在猝然离世之后所留下的公开账号该如何处理,就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涉及到人们如何对待“数字遗产”。

这一领域,在发表于《情报科学》的一篇高引论文中,学者王国强等指出,在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中, 数字遗产还不能找到正确的定位。他们认为,数字遗产可以被理解为“基于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自然人死亡后未被继承的所有虚拟财产, 包括账号、密码、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

而随着网络普及化的程度日益提高,“数字遗产”这一话题出现频次也不断增加, 成为法律界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进入民法典时代之后,关于数字遗产的规定有无新的变化?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刘颖表示,《民法典》并没有明确规定数字遗产问题,但可通过法律解释方法予以解决。《民法典》第1122条关于遗产范围的规定改变了原《继承法》列举式立法方法,而是采用“一般规定+除外规定”的模式,可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新型财产的继承问题,网络虚拟财产即为此新型财产。不过,即使在前《民法典》时代,网络虚拟财产可否继承的问题也已在学界和实务界取得了共识,争议的问题点在于继承的具体方式。

豆瓣产品团队也就“数字遗产”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表示目前悼念功能还在试运营阶段,仅用于一些较为知名的创作者身份豆瓣页面上,产品本身会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迭代和调整,目前还不会向“数字遗产”这么具体的方向去发展,而更多是一种寄情于物的产品表达。“但我们永远把尊重个人意愿放在首位。”

不在人世以后,我们的信息可以抹去吗?

数字遗产还涉及到近几年由于社交网络高速发展而频繁被提及的“被遗忘权”概念。

欧盟在2016年4月通过了《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该条例第17条确认了“被遗忘权”Right to erasure (right to be forgotten)的合法性地位。2018年5月,《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实施,对“删除权(被遗忘权)”做了明确规定,即在特定条件下,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信息控制者删除与其相关的个人信息,信息控制者有义务立即予以删除。

对此,刘颖表示,目前我国法并未明确规定“被遗忘权”,但采用了“删除权”的概念,又在去年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集意见稿)第47条中进一步吸收了GDPR第17条的规定,对删除权作了更细致的规定。至于被删除权的适用范围是否会被调整,下一步还要继续关注相关立法动态。

近来,在媒体对遇难者报道中,引用其社交网络动态的现象越来越多,例如在对拼多多猝死员工的报道中,其豆瓣、知乎等私人账号内容都被公开展示。而这种现象是否合理,也颇具争议。

知名媒体人朱学东曾撰文称,“社交媒体被广泛使用,许多个人信息被事无巨细地主动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个人隐私的边界与过去相比已经比较模糊。一旦发生灾难事件,媒体报道遇难者时,对于遇难者个人在社交媒体上披露信息的使用,在法律上和新闻操作上,都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目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9.40亿,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储存在互联网中。

对于这一代网民来说,使用网络的时间越多,在网上留下的痕迹就越多。如果想在离世后删除信息又或是将账号转交给他人,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如今平台设置纪念账号的行为,也再一次将“数字遗产”处理方式的问题推入公众视野。如何处理如此庞大的数字遗产,也是社会各界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赵铭)

0.3808s , 42079.1796875 kb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网络时代数字遗产如何安放?,铭廷快讯网  

sitema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