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在这座城市,“人人都想当老板” 正文

在这座城市,“人人都想当老板”

来源:铭廷快讯网编辑:娱乐时间:2024-03-28 21:48:47

    

作者:周慧

编辑:李博

图源:图虫

泉州的重商文化由来已久,作为宋元中国的市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和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爱拼才会赢”的人都英雄出世理念和冒险精神刻在当地人的基因里。用一位闽南籍社会学教授的想当话来说,泉州“人人都想当老板”。老板

2023年一季度,座城泉州成为万亿GDP城市中唯一经济总量负增长的市人城市,拖累经济数据的人都主要是工业,一季度泉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下滑10.4%。想当一季度数据也引发了2023年关于民营经济第一城泉州经济的老板持续讨论,包括泉州产业结构是座城否过于传统,以及新动能不足等问题。市人

一季度以来,人都泉州工业转型和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泉州经济增速在万亿GDP城市中是想当否“慢”了?

10月末,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实地走访泉州。老板在外贸承压、房地产投资下行以及传统制造业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民营经济强市泉州也面临着“传统产业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占比不高”的焦虑。目前,泉州正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在努力补人才和研发短板,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1

继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商人在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比较活跃。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可以感受到马可·波罗笔下“光明之城”的多元包容和商业文明积淀。泉州先民很早便以海为田,以船当车,探索海洋。10到14世纪,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明清时期,泉州私商崛起,泉州人大量移民中国台湾和东南亚。英雄出世

在儒家传统、福建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影响之下,形成了当地商人敢于拼搏、抱团发展以及慷慨回馈家乡的特性。10月末,在泉州市发改委采访间隙,记者见到几位来发改委跟进捐款项目的厦门源昌集团工作人员。泉州市发改委人士介绍,这家公司创始人侯昌财是泉州人,是比较典型的闽南商人,注重做慈善和回馈家乡。

在2023年初的泉州民营企业大会上,侯昌财发言说:“虽然我只读过100多天的书,但我是用100倍的努力和拼搏要把源昌集团做成‘勇挑社会责任、展现企业担当’的百年企业。我计划在南安北部新城区域再引进两所高水平大学,再投资75亿元建设一座泉州大学城。”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商人创办了一批知名的民营企业。这些从当地众多家庭作坊、小个体户中突围成功的“一代”商人,很多学历不高,但胆大敢闯,品牌营销意识强,积极参与资本化运作。据媒体公开资料,截至2023年9月,泉州上市企业114家,其中民营上市企业112家,两项数据均在全国地级市中位于前列。

泉州市市长蔡战胜在2023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总量贡献看,全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泉州则是“七八九九九”。

过去三年,民营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2022年全国民间投资增长0.9%,2023年前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6%。2023年,在全国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晋江经验”还在被反复提及,持续吸引不少媒体和机构来泉州采访和调研,那么泉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泉州市发改委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0—2022年泉州民间投资年均增长8.8%,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5.1个百分点。今年1—7月完成民间投资增长2.3%,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

对于如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泉州市发改委一位官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房地产投资下滑对泉州的民间投资数据也有一定影响,但相对一些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城市来说,影响相对小。

其次,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泉州正在加快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进一步引领民间投资发展方向。具体做法包括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大企业建设较大规模行业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实施分割出售,将标准化厂房化整为零,为上下游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此外,新增工业项目投资和技改投资,2021年和2022年泉州技改投资增长分别为17.3%、24.7%。

2

南高新、北石化格局正在形成

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是工业大市,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产业九大千亿产业集群。

相对泉州2023年的民间投资平稳,泉州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下滑10.4%更受外界关注,一季度数据引发了关于“泉州怎么了”的讨论。

对于“泉州怎么了”的问题,泉州市工信局和发改委官方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到了一季度下行的多重因素。2023年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46%。其中,全市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21%。

工信局一位工作人员解释,从生产到流通环节有一个周期,有些工业生产的数据没有在工业产值层面体现。另外,数据波动和原材料价格以及产销库存等综合因素有一些关系。还有政府人员提到,有疫情后的首个春节工人大范围返乡过年因素。

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泉州一季度GDP下滑1.8%,二季度GDP增速7.4%,三季度GDP增速5.8%。“对于轻工业占比高的城市,四季度是产销旺季,数据应该比较乐观。”泉州发改委人士表示。

不可否认的是,从前三季度GDP数据来看,泉州增速在万亿GDP城市中还是“慢了”。按照泉州市在2023年初提出的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的预期目标,前三季度增长4.1%显然和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外部环境承压,前三季度,对外贸有一定依赖度的泉州进出口同比增速为-11.4%;三季度泉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7%,在万亿GDP城市中排名靠后。

对于规上工业增速的数据,接受采访的泉州当地官方人士分析,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泉州传统制造业的有些门类增速放缓。比如,建材家居受宏观层面的消费预期减弱以及房地产形势影响。同时,在新兴产业方面,泉州培育的新增量还没在数据层面显现。

“泉州传统制造业在过去十年都很稳健,城市产业转型危机也来得更晚一些,新兴产业的培育也更慢一些。”上述人士表示。

在泉州采访期间,政府经济部门的官员习惯用佛山、东莞来和泉州做比较。相对东莞、佛山这样经济体量比较接近的万亿GDP城市来说,泉州的制造业转型要更晚一些。

在过去十年新一轮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东莞、佛山的高端制造业发展良好,在电子信息领域也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而泉州的新兴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被认为未来或成为泉州工业发展的新增量。

“一双跑鞋,通过改造材料和工艺,改善穿着体验,就不是高科技吗?”泉州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在谈到产业转型时说。他认为,科技创新不只是芯片和人工智能,泉州的传统制造产业的创新在持续投入。鞋服产业的创新和上游材料的创新密切相关,这就涉及石化产业领域的创新,泉州近些年在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各个环节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这些创新是围绕城市特色产业的硬科技创新。

在上述政府工作人员看来,目前泉州南高新、北石化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突出高科技赛道,集聚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健康等领域项目。北石化,则是围绕泉州的特色优势产业,比如26万吨/年丙烯腈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预计2024年投产,生产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被誉为新材料界“黑马”的碳纤维的主要原料。

如何打破科技和人才瓶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泉州纺织服装和鞋业龙头企业时发现,这些企业的运营中心都在厦门扎堆,包括品牌公关部门、电商销售部门以及部分研发中心等。

在厦门观音山商务区附近,可以看到安踏、特步和匹克大楼相邻,附近还有鸿星尔克、九牧王、富贵鸟的大楼,这些知名的鞋服制造业品牌都诞生于泉州。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在谈到泉州制造业企业总部外迁话题时表示,企业的布局是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的需求进行安排的,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确实有一些地级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包括一些政策以及人才优势。未来,这些大企业可能还会去国内外一线城市布局运营中心。这也恰恰说明泉州民营制造业企业在不断壮大,正在从晋江走向全球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厦门见到几家鞋服品牌上市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和核心业务人员,有从北京回到厦门工作的福建籍年轻人,也有每周末从厦门飞回上海的上海人。相对泉州来说,这些公司在厦门更容易招到在研发、品牌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在泉州则更难招到和留住人才。未来随着公司需求的变化,一些部门还会往一线城市搬。安踏集团消息,2023年9月末安踏集团全球零售总部封顶仪式在上海举行。

对泉州来说,不管是大企业总部外迁,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城市培育新兴产业,都绕不开的一个关键变量就是人才和科创实力。但从统计数据来看,泉州的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万亿GDP城市中都是靠后的。

11月上旬,泉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江苏省学习考察,这次“蓄势赋能、谋划转型之行”的行程,除了走访工业园区等,还走访了科研机构,在泉州发布的记录中提到,要补足缺憾,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文章称,南京、常州、苏州三座城市用实打实的科技投入和人才投入印证“创新驱动发展”。以2022年为例,南京、苏州、常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分别达3.7%、4%、3.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9068家、13473家、3680家。

泉州的短板确实很突出,2022年,泉州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65%,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54%;截至2022年底,泉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362家。

“不少来泉州调研的专家都问过,大家会好奇泉州的民营经济发展有活力,为什么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泉州市科技局综合管理科科长黄奕冰说。

黄奕冰从三个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了R&D占GDP比重偏低的原因。

首先从产业特点来看,泉州以纺织鞋服、石化、建材、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为主,近几年加大了新材料、半导体、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力度,但新兴产业占比还不高。

其次,泉州的高校科研机构偏少,不少企业将研发力量布局在科创资源集中的城市,这部分研发投入没有统计到本土企业上。

第三,泉州企业以中小民营企业居多,研发投入归集水平有待提高,存在数据漏统现象。

泉州面临科研院所机构少的问题,也是普通地级市普遍面临的情况,一些经济发达的地级市也是如此。

泉州市科技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科科长吴志云表示,泉州市科研力量基础比较薄弱,知名高校及省级以上科研机构比较缺乏。近几年,泉州非常重视优质科创资源的引进建设,与国内知名高校、中国科学院系统、龙头企业等合作,在泉州共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20多家,主要围绕九大千亿产业持续积极布局建设科研机构。

“泉州市科研力量短缺的问题比过去已有明显改善。”吴志云说,科技创新平台的引进建设,为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泉州也在加快补短板。据泉州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梁秋生介绍,2022年泉州市新增高企712家,2362家的总数据已经比2020年翻了一番,力争到2025年年底,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00家。

针对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吴志云表示,科研院所大多聚集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让一些科研人员拖家带口来到泉州不太现实,所以泉州主要是通过和这些科研院所建立一些联系,通过柔性引才等措施来引进更多智力资源到泉州,为泉州的企业和产业服务。截至目前,泉州已累计引聚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逾百名,入选省级人才计划逾2400名、市级高层次人才突破2.3万名。

相对一线城市来说,高学历年轻人在泉州能得到很多非常具体的生活便利条件,过上更体面的生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泉州采访期间见到博士毕业后来到泉州工作的张敏(化名)夫妇,双方均被纳入了当地高层次人才的范畴,他们持有的高层人才卡在当地可以享有一些公共服务优惠,还住进了单位提供的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小区楼门口挂着“人才”字样。

在他们看来,泉州气候比较宜居,在泉州定居也基本没有经济压力,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同时,泉州对外开放度很高,参与一些国际交流机会也很多。

“待久了,会慢慢喜欢上泉州的历史和文化。”张敏博士说,她的研究范畴包括城市语言景观,而充满历史感的泉州对她来说是一个研究富矿。

0.3797s , 42111.296875 kb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在这座城市,“人人都想当老板”,铭廷快讯网  

sitemap

Top